t90p1959

标签: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可控核聚变究竟是个啥?

可控核聚变究竟是个啥?

一种是磁约束路线,即利用强大的超导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装置中,包括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BEST装置、中国环流三号(HL-3)、新奥玄龙-50U等,美国的SPARC项目,欧洲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都采用这种...
中国死磕核聚变,能源革命就要来了?1990年2月,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件悄然抵达

中国死磕核聚变,能源革命就要来了?1990年2月,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件悄然抵达

中国死磕核聚变,能源革命就要来了?1990年2月,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件悄然抵达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李正武的案头。当时中苏刚恢复建交不久,写信的是苏联顶级核物理学家卡多姆采夫院士,他开门见山说:"我们研究所一台重大装置无力维持,若你们需要,可以考虑转赠。"这件被称为"T-7"的设备来头不小。它是当时全球唯一投入运行的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相当于一个用磁场约束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的"人造太阳"反应炉。那会儿中国科研团队还在摸索传统托卡马克,关键技术被西方严密封锁。这封短短的信函,成了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转折点。当苏联这台T-7装置穿越西伯利亚铁路抵达合肥科学岛时,科研人员看到的是一堆即将报废的钢铁。但中国团队硬是用三年时间完成重建改造,诞生了我国首台超导托卡马克HT-7。2003年,它实现持续放电63.95秒,成为继俄美后全球第三个掌握分钟级约束技术的国家。真正让世界瞩目的是2006年建成的"东方超环"(EAST)。这个通体闪着银光的全超导装置实现了"六个极限技术"集成,其中95%部件都是自主研造。当它第一次把等离子体加热到5000万度时,操控室里爆发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人造太阳"。2025年,中国核聚变领域的成果集中涌现:EAST刚刚实现上亿摄氏度运行17分钟,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而中国环流三号(HL-3)首次实现聚变堆连续放电4小时;专门研究材料耐受极限的"赤霄"装置正模拟聚变堆强辐射环境,测试新型抗中子材料。7月挂牌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中核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等7家企业115亿元联合注资。这家央企将整合全国科研力量,推动聚变工程化。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中,中国承担的真空室组装任务进度超计划6周。与此同时,中国团队输出技术帮助埃及、印尼建设小型实验装置,全球聚变联盟正形成新格局。为什么死磕核聚变?一桶普通海水中含有的氘燃料,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三百桶汽油。地球海水储备可供人类使用百亿年,且反应全程零碳排、无长周期核废料。中国环流三号模拟电站年设计发电量已达10亿千瓦时,足够百万人口城市使用半年。这场能源革命正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推力:2024年底被国务院升级为"重点未来产业",在国家绿色基金首批千亿注资中占据最大份额。民间资本也闻风而动,西部超导等供应链企业订单激增300%,全球首条聚变专用部件生产线在合肥投产。回望三十五年前那台穿越国界的T-7装置,它如同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点燃了中国聚变人的雄心。如今这条赛道上已标注清晰里程碑:中国计划2035年建成示范电站,2050年实现商业发电;美国能源公司则押宝2030年入网。当上海超导公司首次制造出能自我修复的磁约束线圈时,总工程师感慨:"每次实验都像在触摸未来。"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能源革命,已从科学幻想转变为工程实践。在合肥科学岛上,那台永不熄灭的"人造太阳"发出的光芒,正照亮通向清洁能源时代的最后一公里。参考资料:2025年度重大能源工程进展公告——国家发改委
为什么东大正在拼命建核电站?因为说白了,核电能源要是成功搞起来,石油也就不值钱了

为什么东大正在拼命建核电站?因为说白了,核电能源要是成功搞起来,石油也就不值钱了

为什么东大正在拼命建核电站?因为说白了,核电能源要是成功搞起来,石油也就不值钱了,老美的底就被抄家了。现在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能源命脉的争夺。过去几十年,美国把美元和石油绑在一起,全世界买油都得用美元,这就相当于把全球经济的喉咙掐在手里。但中国现在拼命建核电站,其实是在悄悄拆这盘棋。你以为核电站只是发电?错了。核电这玩意儿,本质上是在动摇石油的根基。石油为啥值钱?因为工业、交通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全球70%的运输能源都靠石油。但核电一旦铺开,首先冲击的就是电力系统。中国现在每年进口5亿吨石油,其中60%用来发电和炼化工原料。如果核电能顶上这部分需求,石油需求至少砍掉三分之一。更关键的是,核电带动的新能源产业链,比如电动车、氢能源,会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到时候石油可能真的变成“工业血液”里的“血浆”——虽然还有用,但没那么金贵了。再往深了看,美国的霸权是建立在“石油-美元”循环上的。沙特每卖一桶油,就得把美元换成美债,这就等于给美国财政部输血。但中国现在干的事,是用核电+人民币结算,直接绕过美元体系。比如中国跟俄罗斯签的核能合作协议,明确用人民币结算铀矿采购;跟巴基斯坦建的“华龙一号”核电站,直接用人民币贷款。这就像在美元大堤上凿洞,水流虽小,但时间长了能冲垮整个坝体。有人可能会说,美国还有页岩油、天然气,怕啥?但页岩油的开采成本是每桶50美元,而中国核电的度电成本已经降到0.25元,比煤电还便宜。更狠的是,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投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中国是最大贡献国之一。如果2035年实现可控核聚变,那石油可能真的要进博物馆了。到时候美元失去石油背书,美国拿什么维持全球驻军和科技霸权?最绝的是中国的战略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核电装机要达到2亿千瓦,相当于每年替代1.2亿吨石油。更关键的是,核电带动的产业链——从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到核电机组出口,中国已经形成完整闭环。比如“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每出口一台机组就能带动500家配套企业。这种产业控制力,比单纯买石油高明得多。当然,美国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最近在中东搞的“核能合作计划”,其实就是在对冲中国影响。但中国有个绝招:用“核电+基建”捆绑输出。比如跟阿根廷签的核电站协议,附带高铁建设;跟英国谈的欣克利角项目,直接要求参与后续的核废料处理。这种深度绑定,让美国很难插足。说到底,这是一场能源体系的代际战争。石油代表的是20世纪的霸权逻辑,而核电代表的是21世纪的新秩序。中国现在拼命建核电站,表面上是在抢能源安全,实际上是在重塑全球权力格局。当有一天石油不再是“黑金”,美元不再是“硬通货”,美国的霸权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